FB体育团结、组织广大土木工程科技工作者,依法开展工作和活动,促进土木工程科技的繁荣发展和提高普及,促进土木工程科学技术与经济的结合,促进土木工程科技人才的成长和提高,为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及科技工作者服务。
12月14日-15日,华建集团承办的2022建筑可持续发展国际大会(第三届)在上海科学会堂隆重召开。本次大会以“城市更新与地下空间创新技术发展”为主题,由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建筑学会、上海市地质学会、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联合主办,来自国内外的22位院士及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和业内专业人士等近200人齐聚沪上,结合线上线下联动,嘉宾们聚焦城市有机更新、历史风貌区再生、地下空间高效利用、城市空间格局再造与韧性发展、绿色与环境低影响开发技术等方面,分享了最新学术思想、技术成果、项目案例和行业热点。线万人。FB体育
本次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为中国科学院郑时龄院士以及中国工程院龚晓南院士。现场出席大会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有:魏敦山、江欢成、龚晓南、肖绪文和朱合华,线上出席会议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有:郑时龄、崔愷、任辉启、王复明、王建国、陈云敏、陈湘生、张建民、吴志强、李术才、吕西林、徐建、庄惟敏、梅洪元、王明洋和刘加平,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吴宏伟也在线出席会议。
本届大会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三局局长高战军,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马兴发,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总工程师刘千伟和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总裁沈立东先后为大会致辞。
开幕式由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王卫东和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叶国强主持。
华建集团魏敦山、江欢成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担任本次大会顾问委员会主席,江欢成院士为大会作开场报告。
汪大绥、唐玉恩、汪孝安、沈迪、王卫东、郭建祥、周建龙、李亚明等8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出席会议。汪孝安、王卫东、李亚明3位大师以及周健、高文艳2位专业总师分别作了主题报告,沈迪、王卫东、郭建祥、周建龙、王平山、梁志荣等6位总师分别主持了专场报告。
大会在2天时间内,12位院士和25位特邀嘉宾,围绕“城市更新与地下空间创新技术发展”主题,分享了37个精彩报告。
报告简介:2019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城市更新,它是有计划的城市改建活动,以使城市适应现代化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需求。狭义理解是老城区的旧改。城市更新比“旧改”站位高,老前辈所提“新陈代谢”、“有机更新”是城市更新的精髓。报告介绍了江院士团队在城市更新领域所开展的工作,包括思南公馆改造以及大量地标建筑的设计等。
报告简介:绿色建造是我国建筑工程行业在“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等大背景下提出的一种建造理念,在建筑行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与实践,获得了业界的广泛认同。报告介绍了绿色建造的基本概念,梳理了我国绿色建造所取得的成绩,总结了绿色建造发展的问题,提出了新形势下绿色建造的发展路径和建议,并对最新发布的《建筑工程绿色建造评价标准》做了简单介绍。
报告简介:城市更新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提高既有建筑的舒适性和抗震安全性,这方面有多种技术,本报告主要介绍现有规范中没有、而传统认识上又认为不可能的技术,包括砌体与混凝土混用、砌体单面加固、局部加固和增层、改变结构体系等。其基本要求是:结构受力合理,建筑性能提升;造价合理效果好,容易施工扰民少。这些技术大部分已经在工程实践中应用。
报告简介:城市更新中地下空间是可以开发的资源,尤其在历史古城古迹的近旁,开发和提升城市功能和建筑空间要依赖地下空间的创新设计,将光、空气、景色亦或文化引入地下空间,提升地下空间的使用价值,给使用者提供安全感、舒适感、体验感。
报告简介:绿色城市设计把城市看作一个与自然系统共生的生命有机体,关注城市的可持续性和韧性。绿色城市设计核心是生态优先和环境承载力前置理念,包括“以地规城”、“以水定城”、 “形因流定”等。通过实践案例,演讲阐述了地理空间数据、风光热环境数据、生境数据、街区建筑形态数据在绿色城市设计数字化进阶中的应用及前景。
报告简介:报告叙述了智慧国土与地下空间的内在关系,以及数字地下空间的作用,系统地阐述了地下空间数字赋能方法、技术平台和成果,并以重庆渝中半岛为例,展示了数字地下空间系统在城市地下空间安全状态定量评价中的应用示范,最后指出了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未来地下空间的发展。
报告简介:针对现代混凝土收缩开裂难题,从混凝土抗裂性量化评估与设计方法、FB体育抗裂性提升功能材料,以及工程混凝土收缩应力精准调控等方面,介绍裂缝控制成套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效果,为现代混凝土收缩裂缝控制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指导。
报告简介:陆表土绝大多数是非饱和土,它是所有构筑物与边坡的承载体,也是植被生长的根基,非饱和土的理论研究发展相对缓慢,直到1993年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才创建了经典的非饱和土本构理论,研究非饱和土滑坡的核心挑战在于非饱和土是高度复杂的固液气三相多孔介质,介质间有复杂的耦合作用,液体界面形成收缩膜产生吸力,吸力和应力产生耦合作用。报告介绍了团队在状态相关非饱和土力学领域三个科学发现:持水特性和应力状态效应,小应变剪切模量的吸力路径影响机理,大应变剪缩胀体积变化的吸力状态效应。
报告简介:结合城市建设中的岩土工程若干问题,报告从城市水涝灾害和地下水控制两方面总结了城市建设中水的问题,分享了地下工程施工效应环境影响的几点思考,以及目前植桩技术的新发展,最后提出了几点工程师思维的理解。
报告简介:针对隧道突水突泥灾害源超前预报与灾害防控难题,构建和创新了不良地质超前预报理论与方法,研发了探测仪器与关键技术;揭示了突水突泥灾害发生机理,提出了动水封堵机理与长效设计方法,研发了系列封堵与加固材料,形成了高压动水封堵关键技术。成果广泛应用于铁路、公路和水利工程等领域。
报告简介:我国已经步入城镇化中后期拐点,城市空间品质与需求矛盾日益尖锐,高密度城市更新与可持续发展面临地资源紧张、交通拥堵、城市灾害和环境污染等严峻挑战。城市工程系统是实现城市功能的物理大系统,解决城市系统性破坏和极端事件对提升城市治理能力至关重要。报告阐述了城市工程系统面临的四大技术挑战及科学难题,以建立三轮驱动研究新范式为总体思路,梳理了城市工程大脑的理念、架构和战略意义,三轮驱动科研范式在盾构隧道智能建造中开挖面安全、管片数字化运维方面的研究进展。这些创新思路和关键技术对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应用价值。
报告简介:“地上地下综合开发利用”已成为国内外大型城市在城市更新的一大趋势。报告以TOD开发为切入点,通过对厦门、北京、成都等地规划项目的回顾,结合国际经验,FB体育总结项目经验与建设开发原则,提出“智人站城”TOD5.0模式,指出无论是城市更新或是地下空间的利用,只有功能复合一体化开发才能让城市充满活力,才能让城市片区绽放,让生活更加美好。
大会闭幕式由华建集团常务副总工程师王平山主持,江欢成院士致闭幕词,王卫东大师作为大会学术委员会总结了本次12场院士报告和25场嘉宾报告,并对支持本次大会的专家、领导、单位及个人表示感谢。
建筑可持续发展国际大会始终秉持交流学术、碰撞思想、促进合作的宗旨,贯穿“创新”和“发展”两大理念,在业内受到各方广泛关注,已逐渐形成汇聚高端资源、跨界开放合作并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活动平台。本次大会的召开,将进一步促进城市更新与地下空间技术的创新融合,为工程建设绿色低碳转型和建筑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